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此后明朝文官只有张居正一人官至太师,其它高官最多死后被追认罢了。整个明朝得到过爵位的文官只有李善长、刘基、汪广洋、茹瑺、王骥、杨善、徐友贞、王越,文官想要在明初活着时候,得到爵位几乎不可能。
但凡事总有例外,在朱瞻基之前,文官的地位的确不如武将,可随着朱高炽父子二人登基,加上天下太平,武将的地位就慢慢发生了改变。
事实上这一点,从永乐年就有这个倾向,朱棣喜欢军务,但与政务上不如自己老爹,国事繁忙,皇帝也忙不过来,为此成立一个翰林院分支机构,就在皇宫办事,相当于皇帝的顾问班子,有权批阅公文,处理最高政务,这就是内阁。成立内阁时,阁臣都是翰林院基层官员,没有武官。内阁成员虽然级别不高,大学士才正五品,但他们却行使这一部分丞相的职权。因此它的成立其实把武官排出了最高决策层。明仁宗即位以后让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兼任尚书,并且加三孤称号,内阁的实际地位就超过了最高武职机构都督府,文官地位慢慢提高。等朱瞻基登基后,本身不是马上皇帝,加上天下太平,颇为重视文治,如此一来,文官当然更受重视。皇帝重视谁,谁的地位自然就高,品级就不起作用了。这一点,在中后期十分的明显,景泰年后,朝廷开始实行文臣统军。中央一级由文官组成的兵部指挥全国军事,各边镇、省军队由文官出身的总督、巡抚担任总指挥,基层部队由兵备道指挥。有时为了收复失地,朝廷还派遣经略、督师指挥军队。而十三道巡按御史也有权监察部队。这就是文官的权力大大超过了武官。名将李成梁、戚继光会见大学士张居正要自称:门下沐恩小的某。有个姓牛的副将拜见张居正自称“走狗扒儿”。万历以后,一品的大将,位至三公,竟然对七品御史自称走狗。可见文官社会地位根本不是武将可比的。
言官作为文官一部分,品秩不高,甚至很低,但其政治地位却极为突出,逐渐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群体意识,一批言官忠实地履行着监督与纠察的职责,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前赴后继,视死如归,以力挽狂澜于既倒为己任,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对于朝廷的各种权力体系起到了一种制约与规范的作用,可以说正是这份突出的作用,使得言官在朝廷争斗中十分的有用,渐渐的成了朝廷之上的了一种政治斗争的工具,是大臣们争权夺利的利器。
随着文官地位的提高,无疑是给了言官更大舞台,而言官也投桃报李,形成了一道强有力维护文官集团的力量,每次言官的出场,往往伴随着大臣和皇帝夺权,大臣和太监夺权,大臣之间的派别夺权。言官只是开路的先锋,为舆论造势,而在明代,舆论是唯一可以制约皇权并十分有效的工具,所以言官在明代有着很大的作用和影响力,而对于言官本人而言,他个人可能就代表了某个政治派别的宣传主将,并由此可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影响力和声誉,如果敢于直接批评皇帝,甚至可以换来更大舆论褒扬,所以他们对这份工作十分尽心负责,尽管很多言官的品级只有七品。
这一点明初还不甚明显,但在中后期却十分凸显,如嘉靖年的徐阶和高拱,两人都是内阁大学士,在内阁互相较劲的时候,言官基本上就是分成两派为这场争斗在打仗,而另外一个阁臣张居正只能持中立态度。一开始,如果要开战了,往往就是某派的言官率先弹劾对方的领袖,比如高拱就不曾一次的暗示言官弹劾徐阶,一般的事态发展是,按照规矩,徐阶请辞,皇帝不批准。言官再弹劾,亲徐阶的言官反击弹劾高拱。然后结果就是,高拱先下了台,后来徐阶也下了台,高拱又回来执政。其实要说徐阶和高拱这两个人,都是很不错的相才,张居正就是从这两个人身上学到了很多,然而言官在这个时候并没有人批评这两人互相之间的倾轧,反而加入到这场无聊的权力斗争中去,这和这些言官平时所仗义凛然的风范截然相反。其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人的见识还不如隆庆皇帝,他对这些无聊的政治斗争打扰他的生活不胜其烦,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很聪明的决策,先让高拱回家,因为这个时候还需要徐阶,等徐阶的年纪逐渐大了就让他退休回家休息去了,把高拱又招了回来,因为他明白让这两个人共事可能不如一个人来的有效率。言官的可怕之处,随着文官地位提高,越发明显,所以朝廷上至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