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所需的特质,本来也不是什么创造力,而是根据既有规则,完成任务即可。
一个人头脑中的独特想法越少,就越容易驾驭,这是很直白的道理。
但是在盖亚净土,一个几乎全部劳动都可由机器完成的时代,人脑的“创造力”就是很宝贵的东西。
为此,在孩童成长过程中,尤其在初级教育阶段,阿达民并不提倡以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而更倾向于“顺其自然”,只要能塑造幼儿的社会属性,并,为后续阶段的学习,培养兴趣,就达到了这一阶段的教育目标。
到一个儿童成长到十岁,完成初级教育,接下来便进入中级教育阶段。
从初级到中级,这里,似乎会涉及到一个“录取”的不大不小问题,旧时代的升学,在许多国家以选拔方式进行。
而在新时代的盖亚净土,这种做法,则早已不合时宜。
文明2.0时代的每一个人,不论天资如何(且不说在“意识模拟器”内,哪里还有天资的差异),都具有大致相仿的生活条件,因而也有资格接受同样水平的教育,使用同样数量的教育资源。
旧时代的选拔,是基于如下两个很明显的事实,才会一直存在下去。
其一,在资产主义框架内,一切都有价格,一切社会活动都围绕利润而进行,在金字塔型社会结构下,选拔经济地位更高的孩童,是有利可图;
其二,还是在资产主义框架内,稀缺是永远是资产、资源,而不是劳动力,即便选拔会将一大部分民众挡在获取生产资料、以劳动为社会做贡献的行列之外,只关心利润的顶层、有产者、统治阶层也毫不在意。
这一点,旧时代的许多人,并看不透,甚而还被洗脑而为其摇旗呐喊。
他们并不理解,一个人,降生在这世界上,除疾病、意外等原因而导致的脑神经系统损伤外,大概率都具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潜力。
这种潜力,具有高度的可塑性,除职业运动员,文艺工作者和极少数专职岗位外,一个身体健康、头脑健全的孩童,完全可以经由适当的教育、培养,成为胜任社会绝大多数岗位,甚至包括资深科技研发岗位的人才。
但现实中,大多数、甚至于绝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童,并没条件去实现这一点,而只能成为一介平庸的“普通人”。
要寻找原因,要关注的并非结果、而是过程,旧时代教育体系的选拔,并不是将一小部分“不知怎的天生奇才”遴选出来,充实到社会中坚岗位上,而只不过是对“悬殊经济地位导致的孩童成长之悬殊差异”这一结果的确认。
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孩童,差异,并不仅仅体现在成绩上,学习的动机,学习的投入度,见识阅历的差距,乃至起码的身体健康条件,都不一样。
这种全方位的差异,最终,体现在考场上,凝结在成绩里,
就仿佛镀上了耀眼的鎏金,洗脱罪恶的铜臭,一下子变得十分高大上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