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三日后, 赵师爷找上门来,带傅云英前去江城书院拜见书院山长姜伯春。
江城书院原来是座不起眼的小佛寺藏书之所, 第一代楚王就藩武昌时, 为响应当时太、祖皇帝培育人才的号召, 从僧人处购下藏书楼,广植花木, 筑亭台楼阁, 建学舍百八十间,效仿白鹿洞书院, 制定教规,延请大儒担任教师、管干, 聚集藏书, 招收生徒,划拨田产, 将之改建为书院。
起初江城书院和全国各地的其他书院一样, 曾辉煌一时。后来因士风糜烂, 书院频频传出龌龊之事, 有识之士上告朝廷请求查办, 朝廷以耗费财力, 影响官学教育, 打击邪学为由, 禁止书院学子批评时政, 更曾几度大肆焚毁全国书院, 曾兴盛一时的书院自由讲学从此一蹶不振。
现如今, 那些重讲学、问难、论辩的讲会式书院已不复存在。各大书院心有余悸,不敢再轻易针砭时政,亦不敢质疑正统理学学派,改而精研儒经,不提倡广泛涉猎、率性读书,重授课、考试,学生的全部精力投诸《四书》、《五经》,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教师们答疑解惑,言必称孔孟,奉程朱理学为圣贤的金科玉律,不敢妄生议论。
也就是说,书院沦为科举的附庸,实质上就是专为科举考试开设的考课式书院。
养士在学校,取士在科考。
学校广收生徒只为培养学生参加科举考试,学生们学习的目的只有一个——考科举,当大官。
书院不断向朝廷输送人才,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背八股,写八股,直到科举登第,金榜题名。
如是周而复始。
赵师爷站在山门之前,仰望大门正上方悬挂的由太、祖皇帝亲赐的“江城书院”御匾,感叹道,“当年各大书院百花齐放,名儒学士云游各地讲学,学风浓厚,学生们可以各抒己见,谈论时事,争鸣辩论,令人心潮澎湃,神往不已,我至今还记得翊阳先生于岳麓书院讲学期间的盛况……”
沈介溪入阁后为推行新政下令拆毁全国书院,四大书院首当其冲,最后虽然勉强保住书院,但山长教授全被逐出,改由学官担任教职。学术最为繁荣之地,成了一潭死水。
赵师爷摇摇头,最后道:“可惜了。”
书院曾是独立于官学的私学,颇有遗世而独立、傲然物外的道家之风,从书院教授到求学生徒,无不重视清谈,蔑弃典文,以至于空谈阔论,轻视技艺实干,虽然满腹学问,却无所用之,这不符合太、祖皇帝鼓励兴办学院的初衷,他要的是脚踏实地的人才,而非钻研名理的学痴。
先帝即位后,担忧糜烂士风影响到广大学子继而动摇朝廷根基,连下几道谕旨打压地方书院,规定学校开支全部由各地州学划拨,书院山长只能由朝廷选派,官府对书院的控制越来越严密。
朝廷是为江山社稷计,但却忽视了理学一家独大带来的弊端,过于推崇清谈的确会导致士子们沉湎享乐,浮于表面,败坏士风,可八股的单一性同样会消磨士子的精神志气,造成士子死背程文,食古不化,学风空疏而不实的局面。
早就有高瞻远瞩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这一隐忧并试图做出改变,然而即使才高八斗,多智近妖,算无遗策的诸葛孔明再世,也想不出应对之法。
只有经过科举取录的人才能授官,能不能考得上,主要看八股文写得好不好。这个道理浅显直接,妇孺皆知。天下学子受功名利禄驱使,为了出人头地一头扎进程朱理学的藩篱之中,大趋势无人可挡。
赵师爷告诉傅云英,姜山长就是其中一位担忧八股取士走进死胡同,希望将书院从沉迷科举中剥离出来的有识之士。
“上一任山长只让教授教学生四书五经,钻研古籍,姜伯春就任后,秉承古风,学生入学需习君子六艺,另除礼、乐、射、御、书、数外,还设有医学。”
傅云英扬扬眉,礼、乐、书、数这些就算了,孙先生教过她,但赵师爷之前可没说过她入学以后还要学射和御。
她目光平静,赵师爷却被她看得心虚,眨眨眼睛,嘿然道,“我可以帮你说情,姜山长通情达理,看你生得瘦弱,或许会免除你这两门功课。”
“不必了。”
傅云英摇摇头道。
射是射术,御是驾驶之术。古时读书是贵族的特权,所谓君子,一定出身高贵,不止学富五车,还需通武艺,如此方能辅佐君王治理国家,那时天下并未一统,战事频发,君子随时可能奔赴战场,如果不懂射箭、御车之术,怎么带领名下部曲将士冲锋陷阵?
沧海桑田,时移世易,君子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六艺中的射、御、数也渐渐被士大夫们所摒弃。
江城书院教授六艺应该只是个噱头,主要还是以辅导科举应试为主,不可能真的让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撇下书本去研究驾驭马车的技术。
…………
两人在书院大门前站了一会儿,身后的仆从书童在一旁等待,很快有身穿绢布襕衫、头戴儒巾,管事模样的人迎了出来,得知赵师爷身份,面露笑容,“久仰先生盛名,先生屈尊江城书院,学生们不胜欣喜,翘首以盼数月,总算把您盼来了。”
赵师爷向来随意,哈哈大笑,和管事寒暄几句,领着傅云英往里走。
书院坐落于林麓幽深的山谷之中,面朝浩瀚大江,背倚如黛青山,春来桃杏竞放,绿柳扶风,盛夏菡萏喷芳,香浮碧水,秋高桂子伴霜菊,馥郁十里,寒冬瑞雪覆松,红梅凌寒,一年四时山明水秀,风光旖旎。书院大致分为教学区,藏书区,祭祀区和供学生游玩休憩的后山山谷。
进大门,过二门,再往里是书院举行重大活动的讲堂,共有六间,两边过道分别通向教授、管事办公之所和学生日常起居住宿的斋舍。北斋是山长、主讲、副讲住的地方,南斋则是学生斋舍。
讲堂之后建有藏书的尊经阁,江城书院规模自然比不上四大书院,但藏书也算丰富,共有七千余卷书册。
“我主要是冲着江城书院的藏书来的。”
赵师爷趁管事和看守尊经阁的学生说话,悄悄朝傅云英挤挤眼睛,小声道。
书院的藏书主要有四个来源:朝廷赐书、本地名儒学者私人捐赠、书院出资购买和书院自行刻印。
姜伯春出任江城书院山长时,不仅携家带口前来武昌府,顺便把姜家流传几代的藏书全部捐献给书院,其中有好几本赵师爷眼馋多年却无缘一观的孤本。听说姜家藏书现今全都搬到书院藏经阁里保存,赵师爷才会那么爽快地应承姜伯春的聘请。
傅云英莞尔,她和赵师爷的目的差不多。
她不考科举,书院最吸引她的,除了与世隔绝的读书环境和绝佳的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